FT中文网(英国金融时报)最近发了一篇文章《看跌中国者注定失败?》。文中提到,一批成功预测了安然公司危机、美国次贷危机、希腊和冰岛债务危机的对冲基金大鳄,从2009年起开始看跌中国经济,并做空人民币和那些会受中国经济下跌影响的港股和美股上市公司。接近10年过去了,那批顶级的对冲基金经理,要么损失太大不得不清盘自己管理的基金,要么改变了观点开始看多中国经济,只有极少部分还在继续坚持原来的观点。当然,还在坚持的那极少部分人所管理的基金业绩表现很差,至少目前表现很差。
文章问到:为何看空中国的人大错特错?是他们未能理解中国经济的运作方式,还是他们只是太早下注?
1.
针对这个提问,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。
真正的原因可能既不是做空者不懂中国经济,也不是下注太早,而是因为
“贝叶斯定理”
。
贝叶斯定理的公式比较复杂,通俗地理解就是:如果一件事的基础概率非常低,即使有现象表明这件事会发生,最终实际发生的概率也不高。而且,基础概率越低,发生误判的可能性越大。
举个例子:
假设某种疾病的发生概率为0.1%,而疾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8%,如果有一个人被诊断患有这种疾病,那么这个人真的患病的概率是多大?
如果你认为是98%,那就错了。这个人真的患病的概率为大约5%。
简单地计算一下,在1000个人中,有1个人真的患病并被诊断出来,另外999个没患病的人中,有大约20个会被误诊为患病。所以如果被诊断出患病,实际上真的患病的可能性为1/21,也就是大约5%。
一个国家的经济发生崩溃,概率本来就很小,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独立自主货币政策的大国来说,发生崩溃的概率就更小了。赌概率很小的事件,大概率会收获失败。
因为基础概率的影响,那些做空中国的对冲基金,被清盘并不奇怪,不清盘才奇怪。
2.
我们接着前面的例子讲。
被诊断出患病后,实际上患病的概率只有5%,而没患病的概率是95%,那是不是就不用管诊断结果,直接放弃治疗呢?
当然不是。
被诊断出患病后,不应该立即治疗,也不应该直接不管诊断结果,而是应该多诊断几次。每多诊断一次,结果的准确性就会大幅提高。
如果两次诊断的结果都是已经患病,那么实际患病的概率大约是71%,大概率是患病了;
如果三次诊断的结果都是已经患病,那么实际患病的概率就已经提高到了99%,基本可以确诊了。
所以,对于不常见的病例,医院不会仅凭一次诊断结果就确诊,而是要反复诊断多次。
但是,对于经济预测,准确率肯定不会达到98%。根据实际统计,经济预测的准确率大约是50%。如果准确率是50%的话,那么,无论预测多少次,最终发生的概率还是和基础概率一样(注意:不是准确率50%,而是基础概率,例如1%)。
所以,即使很多家国际知名的对冲基金都做空中国,也不能说明中国经济发生崩溃的可能性就很大。
3.
在做空中国的对冲基金中,还真有一少部分赚了钱。这些人赌的不是中国经济崩溃,而是中国经济增长放缓。
2008年和2011年左右,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对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需求的增加,巴西的淡水河谷(Vale)、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(BHP Billiton)等大宗商品公司股价暴涨。但是,一些对冲基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长期维持高速增长,于是,他们做空这些以铁矿石提供商为代表的大宗商品集团。然后,从2011年开始,中国的GDP增速连续6年下降,那些大宗商品提供商的股价也大幅下跌,很多跌掉了80%以上。
赌中国经济崩溃或大幅下滑是赌小概率事件,对应地,中国经济继续长期高速增长的概率也很小,所以赌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则是赌大概率的事件。基础概率不同,结局不同,一个失败,一个成功。
4.
赌小概率事件也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,但有两个前提条件:一是与很小的概率相比,所需要下的赌注更小;二是有足够的筹码保证能够一直下注。这两个条件都不容易满足。
投资理财的人不应该去赌那些基础概率很小的事件。“经济即将崩溃”、“违约全面到来”、“房价下跌50%”都是基础概率很小的事件,同样,“中国经济能按8%以上的增速继续增长30年”、“北上广房价永不跌”、“牛市万点不是梦”也是基础概率很小的事件。说这些话的人,不管他们说得多么头头是道有理有据,都不值得相信,因为基础概率决定了这些言论成为事实的可能性很小。更何况,说这些话的人,要么是哗众取宠,要么是忽悠人接盘,要么是想浑水摸鱼,所以,更应离而远之。